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破读星光散落的暗语
2016/8/5 17:25:13

   我是一片云,飘荡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叛逆、洒脱,天生喜欢追逐自由和浪漫。直到有一天,当沉浮不定的人生破读了星光散落的暗语,我听到了内心久违的呼唤,面对泥土的气息和花草的芳香,在流浪的风景搁浅过的地方,我终于握住了手里熟悉的炊烟,真渴望来自地平线上那些亲切的目光,能够接纳我真诚的皈依,并原谅我曾经信马由缰的轻狂……
      春节前夕,我接到了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的电话,在一阵久违的寒暄之后,他便发给我一些钧瓷作品的图片。那一些流淌在质朴瓷土上的灵动色彩,开始在南方反复无常的空气里蔓延,让我再度感受到流淌在钧瓷天空下那份绚丽的暮色。“祥云系列”作品——这是我对部分作品的第一反应:我曾经是一片云,葳蕤的痛苦、冥想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无根性注定了我的孤独,而漂泊感则孕育了我的敏锐。相信志钧兄也有同感,因为在岁月的磨练和窑火的煅烧中,我们依旧惦记着陶瓷的体温和生命的本真!
      我相信善于思考、热情真诚的志钧兄,已经在漂泊的艺术旅程中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因为从电话里头获悉,他已经摆脱了三年前我们见面时的些许混乱和迷茫。2013年初秋的一个午后,我出差经过河南时致电志钧兄,他与晋晓曈大师便风尘仆仆地驱车到机场接我。迎着浓浓的夜色,我初次来到了钧瓷之乡——禹州神垕,由于久未逢面,我们在宾馆里进行了彻夜的长谈,但是因为有急事,第二天凌晨我又必须返回佛山,以致我还没来得及看清禹州的容颜,便只能匆匆道别。只有当飞机冲上云霄的瞬间,刺眼的阳光穿过了棉花团般的云层,为我短暂的禹州之行和我们回首往事时,增添了很多与云有关的线索……
      在钧瓷圣地——禹州市,生于艺术世家的刘志钧,自幼便随父学习绘画。他毕业于湖北美院,先后师从尚扬教授研习绘画,师从张守智教授研习陶瓷艺术设计,师从付中承、徐国桢、杨文宪研习陶瓷设计及热工工艺,师从“钧瓷泰斗”晋佩章学习钧瓷配釉及烧造工艺。三十多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循循教诲,使得刘志钧的起点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高度,特别在钧瓷艺术上,刘志钧可谓是集中西之学,兼诸师之长。
      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令刘志钧一直显得另类和张扬,当然也令他曾经备受争议和误解。在经历了不少挫折和教训之后,他在艺术的道路上终于实现了真正的皈依和升华:与其说他曾经像云一样漂浮不定,倒不如说他一直像云一样充满想象和激情。我想,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云彩——可能就是他的艺术伴侣,甚至就是他的艺术化身,因为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祥云般缭绕在瓷土上的才思和智慧:
      作品《腐》——选择了比较现代的造型,这是刘志钧初步接触钧瓷时内心观感的写照。那时候还在郑州大学新闻系教学的他,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的邀请,成立了工作室。可能是在学院里沉浸已久的缘故,他对当时神垕的钧瓷产品满是不屑,认为它们太传统、太守旧,甚至认为它们旧得已经腐朽了。由此,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直观的表现形式,载于传统造型之上,隐喻其糟粕于身,于是就有了《腐》。他选了梅瓶——陶瓷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造型,在其瓶身的一面,刻满了“陨石坑”状的形象代表“腐烂的脓疱”,而周围的钧釉代指“钧瓷”。创作时他把主要功夫用在了雕刻上,仅浅浮雕部分就连续用了三天才刻成。《腐》的用釉大胆,特别是红、白、黄的搭配充满想象力;色块泾渭分明,具有极强的视线冲击力。这件创作于20几年前的钧瓷处女作,表达了作者认为“不变革,不创新,腐朽到顶,便将走入腐朽之路”的观点,也表明了他勇于颠覆传统、追求艺术创新的&l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