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器身上大都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存在瑕疵,文章开头说到的那件汝窑器就是典型的民汝器,它引起大学生的嘲讽本不为过。即使那些被乾隆让下人镌刻过御题诗的汝窑器中,也存在颇多疵斑。严格意义上说,是当时选择高古瓷的人定的标准欠宽,以致造成贻误后人的结果。其实,被誉为五大名窑的“汝、官、哥、定、钧”中均存在同时代民窑大量仿制的情况,作为博物馆严格意义上应该在标识中说明官民窑的区别,否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对历史面貌产生曲解。有人说,博物馆以普及教育为主,只要能说明器物的产生、发展和传承过程,让参观者了解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史,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了。如果博物馆的领导也以此就满足了,那馆藏以残破旧为主确无可厚非。但如果该馆想在行业内树起标杆,那只求馆藏数量或混淆官民之间的界限,就显得很不专业了,而且还会造成我们的子孙后代误解了祖先的智慧和能力,误认为祖先的审美标准竟然那么地低?否则怎么会将明显存在缺陷的东西当成国宝?我认为,民间藏家分不清官汝和民汝的区别不足为怪,偶尔收到民汝器欣喜若狅,奉为至宝,也可理解。但作为负有启迪、教育责任的博物馆就不应该了。民间藏家中有一定数量的宋代汝窑,其大多是民汝的东西,应该是属于许之衡所说的,为“杂窑烧造”的器物,与官汝在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我认为,博物馆有严格界定官民之间区分的责任,千万别将官汝和民汝杂陈其间一并展览,否则会造成观众对历史真实面貌的误判。文章开头还原的情景绝不是偶然的个例,对此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作为起引导、教育作用的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等机构都有责任理清官民窑之界限,让后代正确认知华夏古陶艺术的精髓所在。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