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识陶瓷
2009/3/6 18:50:18

  在距今大约1700年的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在所著《神仙传》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浙江省义乌的皇初平15岁那年牧羊时被一个道士带到山里修行,40多年未曾回家。有一天,他的哥哥皇初起在别人的指点下进山找到了他,一番悲喜后,便问那些羊在哪里。
 
  “很近,就在东面的山坡上。”皇初平答道。
 
  皇初起于是走过去看,但除了遍山的白色石头外,一只羊也没有看见。他返身对弟弟说:“东面山坡上没有羊。”
 
  “羊都在,只是你看不见而已。”皇初平说完,便拉着哥哥一道又走回去,然后对着山坡上的白色石头喝道:“羊儿,站起来!”
 
  结果漫山的白色石头立刻变成了数万头白羊。
 
  到17世纪的清康熙时期,这个神话故事被江西景德镇窑厂画成了一种茶杯的图案———杯子上,一面是皇氏兄弟二人久别重逢的话旧情景,而转过来的另一面则是卧在草丛中的4只山羊。
 
  这只杯子本月初出现在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的秋季拍卖会上,名为“清康熙青花叱石成羊图杯”,并最终以28.6万元人民币(约合3.53万美元)成交,几乎相当于预估价的2倍。
 
  所有这一切并不只是说包括这只杯子在内的中国古代陶瓷有多么珍贵和蕴涵着多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说明了其长长的名称已经能够使没见过它的人在脑海中大致勾勒出它的形象,比如生产年代、色彩、纹饰和造型等。
 
  不过“清康熙青花叱石成羊图杯”这个名称还不算长,更拗口的还多得是,比如“清乾隆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和上个月在苏富比(香港)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以1.15亿港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之类,不仅交代了生产年代、色彩、纹饰和造型,还指出了产地、质地和使用性质。
 
  中国陶瓷拥有举世无匹的8000甚至1万年制作历史,可以想像历史的长河遗留下多少烙刻着时代印记的精美产品。然而今天,可以说就像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种族和不同于别人的名字一样,几乎每一类陶器或者瓷器中的每一件也都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名称。
 
  这意味着瓶和瓶不一样、罐和罐不一样、壶和壶也不一样。这些名称与人的姓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传达出来的信息的丰富程度是使你如见其面。
 
  然而除了瓶与瓶、罐与罐之间的不同,问题还在于瓶、罐、壶、尊等器皿相互之间的造型差别是什么。正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本刊从浩瀚的拍卖市场和文物市场里遴选出将近200件陶瓷制品信息,或许它们能使一些朦胧之处变得清晰起来。
 
  当然,本刊所载信息远不能淘尽中国陶瓷艺术的千古精华。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因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绿釉高足博山炉,2004年6月在中国嘉德以7480元人民币成交。
 
  鬲式炉
 
  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器多作虎耳,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宋龙泉窑鬲式炉,2003年7月在华辰拍卖以7.7万元人民币成交。
 
  熏炉 
 
  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六朝前多有托盘,唐以后摒弃托盘,炉底被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花瓣喇叭座。
 
  清乾隆仿石釉开光花卉香熏,2004年11月在北京翰海以27.5万元人民币成交。
 
  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似马蹄,唇口、溜肩、斜腹渐放、浅圈足,足背窄细,有的敛口溜肩、器腹略高、浅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称“马蹄水盂”。
 
  清康熙加彩月季玫瑰纹马蹄尊,2000年4月在佳士得(香港)以169.5万港元成交。
 
  石榴尊
 
  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形似石榴果实,通体由纵向凹曲线分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颈鼓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