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与温泉都璀璨
2009/3/6 18:50:25



  我爱花,但对花知之甚少。前几年评选国花时,中国花卉协会让我写点文章,当时花协领导王甘杭、姜伟贤等同志给了我许多有关花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丰富了我的花卉知识,由此我认识了牡丹。
  我国种植牡丹历史悠久,而洛阳却是牡丹的最早栽培地。据史料记载:洛阳种植牡丹始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北宋。一年一度的牡丹节由来已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买花》诗中说“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那时候,“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诗中描述了盛唐古都洛阳牡丹节公子王孙一掷千金争相买花的生活画面。当年“灼灼百朵红”的牡丹,今天每到节日千朵万朵染红了洛阳城。城里的大小公园花圃,红黄绿白黑的牡丹竞相怒放,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来自天南地北的赏花人陶醉在花丛中,流连忘返,更有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的海外旅人。因此,今天的洛阳牡丹越洋远播世界各地,如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成为出口创汇的一大产业。
  谈及国花评选时,当时农业部的领导同志建议我到洛阳去看看牡丹,“体验生活”。我说我到过洛阳牡丹节,洛阳市长请一位园艺家领我去看牡丹。我们一遍又一遍看了几个大公园,我一边听园艺家的指点,一边默默寻觅,到快要离开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就在前面不远的牡丹丛中,青枝绿叶间隐隐约约藏着两三株褐色花茎的牡丹。我疾步趋前,俯身细看,那粉红的花朵含蓄而神秘,让人感到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东西。是它,就是它,“焦骨牡丹”!是传说还是史实?当年女皇帝武则天游上苑,传下圣令:“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皇帝要赏花,哪敢违抗?百花只好连夜匆匆开放,惟独牡丹抗令不开。这可惹怒了皇帝,武则天下令施以火刑,让熊熊的烈火把牡丹全部烧死,片叶不留。牡丹,默默地承受着烈火的煎熬,不垂泪,不畏惧,不妥协,就这样化为灰烬。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开花的时节,让人意想不到曾遭受火刑的牡丹死而复生,一株株生机勃勃,昂首怒放,含笑迎春,给大地添一笔亮色。牡丹它见证了武则天“周”王朝的兴衰,正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它那褐色的花茎留下了受害的伤痕,人们称它为“焦骨牡丹”。你可别把它看成牡丹的“另类”,它是蔑视权贵的反抗和叛道的生命的存在。自古以来人们赞赏牡丹的富贵荣华,尤其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它的“傲骨丹心”不是更值得赞赏吗?两者集于一身,这是一种牡丹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牡丹敢于争当国花的宣言。
  评选国花的那一年冬天,洛阳城里白雪纷飘,万木沉寂,一株牡丹冲破冻土,拔地而出,绿的叶子呵护着红的花朵,在风雪中微微颤抖。这一道银白色大地上的亮丽风景,让人们惊喜不已,奔走相告,叹为奇观。我想,花是有灵性的。这株史无前例的雪里牡丹想告诉人们什么呢?我便写了一篇《雪里牡丹为谁开》。
  牡丹的花期以生命的灿烂到落英的归土,只短短几天。人们期望留住它永恒的美,于是便有了艺术家的创作。著名摄影家穆青生前曾把牡丹的百种颜色、千种姿态、万种风情摄进他的影集《洛阳牡丹》里。他的心愿是要把大自然的最美丽动人的一景一物,留给人们以永恒的美的享受。人们不会忘记他的奉献。中国画家安国彦以他丹青之笔写下了牡丹的辉煌篇章。他的家乡在洛阳附近,少时习画前,常在牡丹丛中观叶赏花,生活的积累孕育着艺术之花。画牡丹者不乏其人,其中还有赫赫有名的前辈画家。但安国彦的牡丹画让人们感到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花一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朴实无华,蕴含着洛阳古都的文化深意。人们笑称他“洛阳牡丹”。他曾以“基因的培植”创作了一幅蓝色的《牡丹图》大画送给中国花卉协会,祝贺《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创刊。那朵朵素雅的蓝牡丹花繁叶茂,清香四溢,引来了蜂蝶蹁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