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鹳鱼石斧图》自此响誉华夏。作家端木蕻良见到这幅画高兴万分,欣然在上面题诗曰:
        渔父彩陶五千年,
        技法出土绝世妍。
        堪堪文字初得见,
        数目联翩已可诠。 

                          二
  公元2004年孟春的一天,我收到北京文友发来的电子邮件。“……汝州真是一块文化的厚土,不仅产有饮誉全球的汝瓷,还是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的发源地,并且中国最早的一幅绘画也出土于此……你应该为自己生活在这块文化积淀丰厚的土地上而庆幸,你应当为你能汲取家乡古文化的琼浆玉液而自豪,我为你能耳濡目染如此厚重的地域文化羡慕不已……”
    看罢邮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地道的汝州人,家乡的地域文化我究竟了解多少?汝瓷、曲剧、风穴寺、汝帖……略知一二。那么,对于世纪国宝《鹤鱼石斧图》呢?太多的汝州人几乎和我一样是空白。“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文化共享、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这种现象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怕的现象。伴随一个地区知名度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提高,而还应是文化的飞跃。发掘和弘扬厚重的本土文化,传承灿烂的地域文明,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以此来激发人民热爱、建设故土的热情,这应当是我们在共创文明、富裕、平安社会进程中应引起重视的一个命题。
    一缕早春的阳光悄悄地透窗而入,窗外的杨柳树已发出嫩黄的幼芽,杨柳风吹进来了新春温润清新的气息。我不能自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教程》,在第一章第二节“绘画”中,第一幅图就是《鹤鱼石斧图》。我不懂画,因而不会用眼睛去读画。我只有用心慢慢地去品画。在品嚼的过程中,我再次萌发到出土《鹤鱼石斧图》的遗址阎村去的心思,于是就电话邀了几位文友出发了。
    温柔的风碧水般流淌在丰盈湿润的麦海中,轻轻地翻起一浪又一浪绿色的波光。走在阎村古遗址的土地上,我分明感觉到自己的每一个脚步都消融着6000年前的时光。6000年风霜雨雪、刀光剑影、沧海桑田--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物在遽变的历史进程中化为一粒微尘,缈无踪影。独有这幅画--像江河行地,如星辰布空……我的思绪飘飞,在6000年岁月的屏幕中来往穿梭。
    阎村位于汝州市纸坊乡北一公里左右,是纸北村的一个自然村。纸坊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素有汝州“天府之国”的美称。1958年前阎村只住一户人家,这里全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后来,王氏家族和阎氏家族相继迁到这里,人烟稠了,大片的房舍就建了起来,阎村就有些规模了。我们在村里一花甲老人的引领下来到了当年出土《鹤鱼石斧图》的遗址上。这是紧邻黄涧河的一个高地,可惜的是黄涧河已经断流,留下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静静地躺在约有10米多宽的河床上。“被雨淋湿的河”--干涸的黄涧河也在企盼着这一天的滋润。
    我们在遗址保护圈内,或蹲下捡拾那大大小小的陶片或瓷片,或望着干涸的黄涧河沉思不语:或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地皮上,静听地层深处的遗音……果然,我们听到了那来自6000年前的古文化“叮咚叮咚”行走的声音,还有她行走时奏出的绝妙无比的韵律。原来,从古至今,它行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脚步是那样的从容,执着、沉静、坚定……
    春阳已经升上头顶,柔风慈母般地抚摸着脚下的土地。被春光滋润得心里暖洋洋的我,眯缝着眼睛,手里托着那本《中国美术史教程》,那幅神韵之画跃入眼帘:画在眼中,眼中有画,我分不清哪是图画中的画,哪是生活中的画。6000年前的生活画面被突然撩开了神密的面纱,豁然现在我的眼前--
    无边无垠的苍芒原野中,黄涧河在欢快地歌唱。在它清流潺潺的河岸旁,数间茅屋隐约可见,袅袅的炊烟缭绕在茅屋的上空,岸边无际的绿草之中,点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