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缓的步履,生怕惊飞800多年前的文化精灵,我们朝圣般地进入了展厅。二十块石碑静卧在展厅内,日光灯下闪烁着熠熠地光华。伸出手指轻轻摩挲石碑的一角,如同触摸着800余年生生不息得以传承的碑帖文化的魂灵。我们俯下身子仔细品读石碑上镌刻的书法作品。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文友不愧为碑帖艺术的行家,边品边读,很快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圣境。时而,他欣喜惹狂,发出了啧啧的惊叹:"你看,你看--这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孔圣宣尼的书法浑厚肃穆;'酒仙'刘伶的则自由奔放,洒脱不羁,真乃文如其人啊!你再看,这唐王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具有皇家的风骨……"时而,他沉静庄重,长久地站在石碑旁喃喃独语。
    刘品馆长不失时机地讲解起来:这些刻石最初嵌在州衙内"坐啸堂"墙壁上,后移至望嵩楼上。明末兵乱,楼焚碑残,原石弃之马厩中,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存古轩壁中,道光18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碑文漫漶不复识,又自洛阳购得《汝帖》宋时原拓一部,重摹诸石,并亲书目录两卷,每卷后都加盖汝州官印为记。当时,范之跋已失,故仍为十四石,仍藏存古轩壁中。无奈百多战火,《汝帖》刻石屡有散失。1947年临汝(汝州)解放,州衙被毁,碑帖散落民间。以时任县文化馆馆长张久益为首的文化人多方查找收集,归拢后将碑石存放于县文化馆内。"文革"劫难中,张久益馆长为保存这些宝物,把它们中的大部分砌在墙内,外用水泥护严,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内,才终于保住了这些珍品瑰宝。1983年,县公安局在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时任该局的三名领导亲自护送把碑帖送到县文化馆。在张久益馆长和全市人民共同关注支持下,金石失而复归,基本完好如初,1983年汝瓷博物馆成立,《汝帖》方移至博物馆内保存至今,供世人观瞻……
    我们久久地徘徊在展厅内,读古代名帖,如饮甘露玉液。《汝帖》博大精深,它真、草、隶、篆、无所不包,计有金石文8种,秦汉三国字体5种,五朝帝王书31引,魏晋9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4书和欧阳修、虞世南、褚逐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钱等90余家书法手迹,共计109帖。
    我虽是个书法领域的门外汉,但在文友的指点诱导下,用心去品嚼细读古代名帖,竟读出了情趣,品出了意境;嚼出了甘味;获得了真谛。你看那先秦金文,体势多纵,浑朴豪放,醇厚圆润,自然至妙;石鼓文则雄强浑厚,体象卓然,殊今异古,天真奇采;而小彖的线条圆匀;其势飞腾,形态端严,方圆绝妙;那么汉隶字体则浑厚质朴,端庄遒劲,气派宏大,仪态万千;章草的结构独立,字画波磔,如行云流水,笔意奔放,古逸高深;行书则奇纵变幻,刚柔潇洒,八法精妙,灵气通神;晋唐楷书的法度严整,遒劲拔萃,骨力充盈,神采照人;草书的悬针垂露,书法纵逸,势若飞动,多呈天趣。由于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真乃"一帖在手,尽览古人书艺奇珍"!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了慨叹。
    此刻,我站在《汝帖》展厅内,读碑帖,品书艺,嚼文字,艺术的琼浆玉液把我浸润得晕晕乎乎,恍若隔世。窗外,柔风携带着花香钻进屋内,花香、墨香搅和在一起钻进肺腑,甜醉了人。与其说此时的我是站在《汝帖》展厅里,毋宁说我是站在一座书法艺术的陈列馆内;与其说我此时此地品读的是一部碑帖,不如说我是在欣赏一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字里蕴含世界,碑底藏乾坤,一部《汝帖》向我们展示了华夏书法艺术和民族文化的辉煌与魅力!《汝帖》是一部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道文化的圣餐。
    文友看我完全溶入艺术之境,然后指着碑帖中的书法作品引导我深入佳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华汝瓷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